小暑已至,天气开始炎热,很快亦进入“高温、高湿”三伏天。浸大中医药学院近日召开记者会向市民“教路”小暑养生方法,专家特别提醒,人们往往喜欢在炎热天气喝冷饮、吃雪糕降温,但其实从中医角度来看,小暑天气下的人体内部阳气缺失,食用寒凉食物易令寒气侵入体内,引发身体不适。专家又指,小暑天气亦是肠胃病高发期,容易因贪食、过量或味道太重而消化不佳,导致上吐下泻;因此饮食应节制,以清淡和富有营养为宜。
夏季养生“心静”为宜
(相关资料图)
周五(7日)迎来24节气中的“小暑”,虽然不算最炎热,但已是夏季开始高温的时节,而近日多降雨天气亦导致湿气重。浸大中医药学院临床部副主任及中医临床副教授杨君军博士表示,夏季养生以“心静”为宜,认为平心静气,可纾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。
杨君军博士解释人在小暑时期,身体的阳气只在体表上,五脏六腑则处于阳气空虚,需要养阳、补阳,建议可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5时后晒太阳,特别是背部,而时间长度视乎个人体质而定;可寻找医师进行艾灸或调配三伏天膏贴贴在补益功效的穴位上,有助温补人体阳气和辅助治疗鼻敏感、哮喘、经痛等阳气亏虚的病症。
小暑容易发生中暑,所以出外要做好防暑工作,记得带遮阳伞、遮阳帽等工具,多喝水补充缺失的水分,有需要可携带清凉油或白花油。
小暑亦是肠胃病高发期,容易因贪食、过量或味道太重而消化不佳,导致上吐下泻,因此饮食应节制,以清淡和富有营养为宜。杨博士建议市民可以透过食疗防暑,如食用炒绿豆芽、薑枣茶等,但提醒每人脾胃状况不同,要因应自身体质调节食量。如有轻微消化不适,可吃山楂等产品助消化。
在炎热的夏天,大家还喜欢喝冷饮、吃雪糕等,而且特别喜欢冲凉水澡或调低冷气温度。杨君军博士指,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,寒气容易侵入体内,引发身体不适,为身体埋下健康隐患。特别关节痛的长者更应避免穿短裤和冷气温度不应调太低,减少发病。(大公报实习记者 徐舒燕)
今年三伏天日期
每年的三伏天时长不定,而今年的三伏天即将于下星期二开始,其时长持续40日,但如果三伏天当日气温太高,市民要相应缩短敷药的时间,如缺少一段时间补阳没有太大影响,只是养阳功效相对较弱。
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
中伏 7月21日至8月9日
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
小暑清热解毒饮食推荐
民间素有“夏吃豆,胜过肉”等说法,杨博士推荐几个清热解毒饮食建议方案,如果没胃口可以考虑酸梅汤等。他补充没有年龄限制,但饮食分量还需视乎每个人体质状况,例如肠胃体质本身偏寒的,建议少吃或放少具寒性食材。他又指玉米鬚、薏米等都有助祛湿。
炒绿豆芽(黄豆芽)
配料:新鲜绿豆芽(黄豆芽)500克、花椒少许、植物油、白醋、食盐、味精适量。
做法:豆芽洗淨水沥乾,油锅烧热,花椒入锅,烹出香味,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,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锺,起锅时放入食盐、味精,装盘即可。
功效:清热解毒,疗疮伤。
西瓜番茄汁
配料:西瓜半个、番茄3个大小适中
做法:西瓜去皮、去籽,番茄沸水冲烫,剥皮去籽。两者同时绞汁,两汁合并,随量饮用。
功效:清热、生津、止渴。对于夏季感冒,口渴、烦躁、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。
标签
Copyright ? 2015-2022 西南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8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