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《封神演义》里有一段话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上面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封建时代君臣父子间相处的精髓,今天说来,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。
古代社会,尤为讲究君臣之道、父子之道,既可以说是注重礼仪,也可以理解为以前等级制度森严。
农村所流传下来的老话,多数是耐人寻味的。有些老话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看,感觉有点“匪夷所思”,但是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含义之后,就会让人有种受益匪浅的感觉。
孔子曰:“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”,说的是一国之君应该尽为君之道,而为官的应尽为臣之道,父亲就要尽为父之道,而儿子就得尽为子之道。
这些都是古人所提倡的关于男子的“修身”的行为准则。“官不入民宅,父不进子房”就是在“修身”准则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。
这句话说全了应是:君不入臣宅,官不入民家,父不进子房。这是说君臣、官民、父子有别,人要做到尊卑有序,要修养,有道德操守,有规矩,不可随便而为之。换言之,就是说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,各有其道,不可逾越。
“君不入臣房”,是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和尊重,即所谓用人不疑。也避免产生对臣子家眷,财物有贪念的不好舆论。
“官不入民房”,是官吏对百姓的尊重,意思是以免对百姓的财物起贪念,也避免引起百姓的不安,造成扰民。
“父不入子房”,是指儿子结婚后,父亲不再进儿子儿媳的房间,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闲言碎语。
这是君臣、官民、父子之间的行为准则,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道德伦理关系。
话又说回来,君为何要入臣家,官为何要入民家?想想不外有三点:臣民犯事了、想行贿赂、想炫耀扬威一下。这都是不合纲常节操的,都得注意避忌。
那么,为何父不入子房呢?养儿养女几十年,父子在一家,连自家房也不能进吗?
人是有隐私的,再好再亲密的关系,都要给彼此留下一定空间。
小时候,孩子都是跟父母一起睡的,那时候天真无邪,纯粹得像一张透明的纸,可以百无禁忌。但是,这世间是在不停变换的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的成长、成熟,当有一天,我们懂事了,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,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,那个房间就像自己的小王国一样,里面藏着一个青年人的所有秘密。
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,尊重他们的隐私,给孩子自我成长与放松的空间。
孩子长大了,父母就不要频繁的出入孩子的房间,即使进门前,也应该敲个门,让孩子有所准备。很多人会觉得无法理解,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最亲密吗?怎么还不能频繁进入他们的房间呢?进门为啥还要敲门呢?多见外啊?
有些父母甚至会对孩子说:你是老娘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,你身上有多少汗毛我都知道,藏什么呀?
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,会有自己的想法,也有属于自己的隐私,他们并不是父母的附庸品,父母应该学会尊重与理解。
可能很多年轻的女性朋友有类似的经历,一个温婉的周末,自己宅在房间里,无比的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,穿着散漫的睡裙,半躺在靠背椅上,淡淡的阳光洒在大腿上,惬意、迷离。就在半睡半醒之间,父亲突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推门而入了,他到觉得很正常,但作为大姑娘的你,瞬间尴尬无比,甚至有些愠怒,却又不知如何发作。
如果父亲母亲在未经自己的允许下去自己的房间,并看到自己的隐私,是一件让人很难为情、很羞耻的事情。
儿大成婚立室有儿媳了,就更要有区别,有忌讳了。
媳妇再好,毕竟不是亲出,男女有别,辈分有别,更不可乱伦,做人是要有道德操守,注意到方方面面,不可以随随便便,不能只讲自由而不顾规矩的。
家公不能随便进入儿子儿媳的房间,进门前,最好儿子也在家,然后敲门,允许进去才能踏入。
公公要是进了儿媳的房间,媳妇得穿的端端正正,要规规矩矩站在一边,这当然会让儿子儿媳非常拘谨不自在。
时代在进步,古代很多的封建等级思想在当今社会已显得格格不入。例如,官不入民间怎知民情、怎知民间疾苦?父不入子房,怎么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、怎么督导孩子学习?
世变则事变,古人思想有精华当然也少不了糟粕,应有可取之处,也必有当弃之习。我们学习古人智慧,从中吸取养分,不断强大自我,做一个道德修养高超的现代人。
最后以南宋名臣范成大的这首小诗收尾,愿大家父子齐心,家庭和睦。
标签
Copyright ? 2015-2022 西南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8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@qq.com